小學生誦讀中國傳統(tǒng)經(jīng)典文章并不少見,可到了中學甚至大學,還有多少學生會把這些經(jīng)典當成每天必須學習的內容?昨天(5日),記者從武漢商業(yè)服務學院了解到,該校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2012級的學生每天早上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,重新補上識禮感恩課。(5月6日武漢晚報)
讓大學生每天早晨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這樣的中國經(jīng)典著作,在許多人看來,可能是小題大做了。因為,在他們看來,既然已經(jīng)是大學生了,那么,他們顯然比小學生與中學生,更應該知書達理。因此,讓大學生們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這樣的“小兒科”,顯然是本末倒置了。
這樣理解,應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大學生,無論是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是知識儲備,都不是小學生與中學生所能望其項背的。不過,我們更應該明白,認知能力與知識儲備,與人的情商,并不能夠完全劃等號。這也就意味著,在“知書”層面,大學生,必然比小學生與中學生做得更好,然而,在“達理”層面,尤其是最基本的為人處世的要求,大學生們則未必會比中小學生高明多少。這方面,我們可以從一個段子,管窺一二。“爸,錢,兒”,據(jù)說,這是一個大學生發(fā)給他父親的加急電報。雖然是笑談,但也確實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到當今的許多大學生們親情淡漠、“目中無人”“唯利是求”的一面。
而從思考品德教育的現(xiàn)狀來看,今天的高校,在開展感恩教育方面,則存在著一定的欠缺。一是因為,大學生們,再也不像中小學生那樣好忽悠。類似的感恩活動,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。其次,大學生們,他們已經(jīng)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求學、考證、戀愛與應聘等方面。這種“務實”的狀態(tài),也導致大學生們,對道德修養(yǎng)方面,越來越忽視。如果我們將視線放得更長遠些,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些,那么,在近期所發(fā)生的高校慘案中,我們也能夠看到大學生們在個人修養(yǎng)方面的嚴重不足。
鑒于這些不足,在高校中重新掀起誦讀《弟子規(guī)》這樣的“小兒科”讀物,其實是意義深遠了。它能夠讓大學生們,重溫那最樸素的道理與準則,并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。事實上,《弟子規(guī)》這樣的讀物,與那些口口相傳的古訓一樣,能夠流傳幾千年,這本身,就足以說明,他們的價值,遠遠不是“小兒科”所能夠界定的。
當然,面對這樣的活動,可能也有人斥之以形式。殊不知,所有的教育,都必須有一定的形式做載體。關鍵并不在形式,而在于,這一形式,能不能傳道授業(yè)。借用一句廣告詞,那就是,不看廣告,看療效。不過,我們在為大學生晨誦《弟子規(guī)》等傳統(tǒng)讀物叫好的同時,還應該想到,這樣的教育,必然重在“慢功出細活”。只有持之以恒,才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。而這,恰恰是教育的本質特點之一。文/范德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