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,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,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蜜桃,精品午夜国产人人幅利

  • <noframes id="fnbdp">

  • <b id="fnbdp"></b>
    <menu id="fnbdp"></menu>
  • 崔鳳軍:讀書人如何從政?
    發(fā)表時間: 2011-12-16來源:

     

     所謂“從政”,指參與政治事務,一般指做官。出自《左傳 定公元年》:“子家氏未有后,季孫愿與子從政。”中國是個有著非常深厚官本位文化的國度,如何做官則是大量典籍貫穿始終的內容。通過讀史從歷史典籍中參悟從政的道理,借古鑒今。我在傳統(tǒng)文獻中,從《論語》、《老子》、《易經》等經典文庫中,讀到了很多為政的理念和做法,既有為人處世的智慧,又有經世致用的哲理,啟迪無疑是多方面的。歷史是不斷進步的,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的,但歷史往往是不斷反復的。先人們凝結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許多智慧,今天依然大有其用。

      從政的四重境界

      從政,如何才叫好,達到如何的狀態(tài)才完美,效果要怎樣才行,《道德經》17章說:“大上,下知有之,其次親而譽之,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貴言,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”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是:作為統(tǒng)治者(如國君),最高的境界是黎民百姓知道你的存在,了解你的執(zhí)政理念,但感受不到你對他無休止的“騷擾”;其次是統(tǒng)治者親力親為,得到老百姓的親近和贊譽;第三是百姓畏懼統(tǒng)治者的權威;最壞的狀況是人民對統(tǒng)治者的輕蔑。正是由于統(tǒng)治者不足信,所以老百姓心中沒有你。

      雖然是幾句簡單的話,對從政者(乃至大企業(yè))而言卻似乎很有教益。多數(shù)情況下,從政最高的境界就是統(tǒng)治者本身的“無為而治”。很多事情搞糟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統(tǒng)治者考慮的是自身利益或者根本不了解下情而瞎折騰,“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……”,說的都是無為而治的理想狀態(tài),是我們祖先描繪的理想國。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做到自組織和諧運轉和自我管理,領導人能夠無為而治,這不就是我們在孜孜以求的健康、持久、和諧的社會嗎?

      從政的五個美德

      《論語題堯曰》篇,孔子弟子子張問于孔子曰:“何如斯可以從政矣?”子曰:“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”子張曰:“何謂五美?”子曰:“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。”

      孔子所說的第一美“惠而不費”,是要給老百姓以實惠,但又不過多花費。為政者要多為老百姓做一些實際的有意義的事,不要勞民傷財。古代孔子的政績觀與共產黨的政績觀在這點上完全相同。“勞而不怨”是第二美,意思是役使百姓而又不讓他們產生怨恨。要做到這一點,就必須俯下身子了解民情社情,去做老百姓真正想做的事情。第三美“欲而不貪”,意指雖有欲望但不貪婪,孔子并把這種美德具體化為“欲仁而得仁”。共產黨的干部也有七情六欲,但決不可轉化為貪欲,動用公權為私利。第四美“泰而不驕”與第五美“威而不猛”,是就領導者的政治道德修養(yǎng)而言的,意思是要雍容大方卻不驕傲自大,有威嚴卻不兇猛。這二美在今天看來還具現(xiàn)實性。今天的部分領導干部往往具有雙重的政治人格:對上奴顏婢膝、曲意逢迎,對下傲慢無禮、頤指氣使。干部嚴重脫離群眾,何來好的黨風?

      孔子的從政“五德”,本來是黨員領導干部從政最基本的官德,但今天,好像是越基本,卻越辦不到了。

      對從政“以德為先”的兩重解讀

      從政德為先。德者,一是旗幟。子曰: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”領導者的品質,就是“人中北斗”,不但引領方向,而且聚集斗志和氣勢。德者,二是榜樣。德之核心是正??鬃诱f,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;雖令不從(《論語鱘子路第十三》)。一個“正”字闡述了做官的全部真諦。正人先正己。要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領導首先要處處事事以身作則,率先垂范。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”“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”今天的事實也表明,“一把手”的領導作風和思想品質對一支隊伍的示范和影響最大。

      從政的“坦言”與“慎言”

      中國古代的從政智慧,既有“直言”之說,也有“慎言”之講。

      為政者要敢于說真話,既要善于表觀點、有主張,又要敢于位居高位而承認自身之不足。論語說:“衛(wèi)靈公問陳于孔子。孔子對曰:‘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’明日遂行。” 陳,就是擺兵布陣。我在學習這段話的時候,很是疑惑,難道孔子也有不會的東西嗎?以孔子的好學,軍旅的事會學不會嗎?仔細研讀之后發(fā)現(xiàn),孔子教給我們的是一個態(tài)度,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,老實做人,不受名利所困。

      但孔子又告誡我們,做官要慎言寡悔。子張學干祿。子曰:“多聞闕疑,慎言其余,則寡尤;多見闕殆,慎行其余,則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祿在其中矣。”這段話用在今天,我們的理解是:普通民眾率性而為問題不大,要想當官則必須謹言慎行,約束自己。但是,很多人理解為明哲保身,那就不應該是一個黨員領導干部的從政哲學了。

      讀書人如何從政

      俗話說,“百無一用是書生”,“秀才造反十年不成”。但常理又說,不讀書不成器。那么,讀書與從政之間是一個什么關系呢?

      從政需要知識。《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》說“聞學而后入政,未聞以政學者也”,意思是說,只聽說過經過學習以后才可以進入仕途做官的,沒有聽說過用進入仕途來學習的。這句話說明從政做官者必須接受教育,要有淵博的知識。“學者非必為仕,而仕者必如學”(《荀子鴠大略》),學者不見得去做官,而做官者一定要去學習。沒有知識,從政就是盲從。戰(zhàn)爭年代靠打仗,和平年代靠建設。前者需要的是實戰(zhàn)經驗,后者需要的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。學習是從政的基礎,社會越發(fā)達,就越需要有知識的官員。

      從政是知識分子報國安邦的重要平臺。有了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就要釋放知識的能量。孔子一生都在尋求報國圖志的舞臺,我們今天有這么好的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,更要好好把握住,全心全意地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,實現(xiàn)人生價值。

      但從政不同于從學。古人講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此為“三不朽”。學者從政往往還停留在“立言”,殊不知,學者從政更需要建立政績,率先垂范,勇挑擔子,敢于獻身,不做孤芳自賞的讀書人。從政需要吃苦、吃虧、吃氣。子路問政。子曰:“先之,勞之。”請益,曰:“無倦。”領導干部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;善于吃虧,孜孜不倦,才會在群眾中樹立威信和形象。讀書人從政,展現(xiàn)在群眾面前如果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,不敢吃苦,更不愿吃虧,哪會讓群眾信服?

      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文明,傳到今天,我們承載了歷史,又肩負著傳承,深感自豪與責任。今天的我們,無論從政的目的還是面對的環(huán)境、任務都已經完全不同于古代,如何將國家、民族的千秋大業(yè)與社稷民生經營好、維系好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。(崔鳳軍)

    責任編輯:和諧中國網(wǎng)